作者:易观方舟AnalysysData · 2023-09-26
上文《还在面对海量数据做标签?一文带你梳理用户画像体系的科学逻辑》我们介绍了用户画像体系的生成逻辑,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用户画像的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。
1
First Point
用户画像的典型应用场景
1.1 个性化推荐
标签可以作为个性化推荐算法的一部分输入,用户标签体系可以在个性化推荐中起到关键作用。
以电商业务场景为例,我们可以将用户路径划分为6个环节:闲逛-搜索-比价-购买-晒单-分享。每个环节中推荐商品的策略都有所不同,需要有用户标签才能实现推荐信息精准触达目标用户。
闲逛,根据用户全网购物偏好标签,为其推荐符合与其偏好一致的跨品类热门商品。
搜索,根据用户在列表页的点击行为、搜索商品的关键词,结合全网购物偏好,为用户生成个性化排序列表页中的商品。
比价,所对比的商品特征和全网购物偏好,推荐用户最有可能购买的商品。
购买,结合用户购物车中的商品,推荐跨品类搭配商品或相关优惠套装。
晒单,晒单后,根据全网购物偏好,结合会员积分和优惠券进行个性化推荐。
分享,快消品,根据复购周期推荐同类商品;耐用品,根据购物偏好推荐关联商品。
整个路径可以描述从用户没有明确的购买需求,到查看相关信息确认购买目标,再通过不同商品的价格对比制定购买决策,获得优惠信息产生加购或者直接购买行为,最后实现用户晒单等分享行为。
业务导向的用户标签体系是自下而上进行构建的,要求企业能从整体出发判断用户当前所处的场景,再设置对应的业务目标,进而确定为了达成业务目标所需要的标签,再去反推该标签是通过何种算法和规则生成的,最后再去反推标签最底层的元数据是什么。
这样基于业务需求或者实际产品来构建的标签体系,更有助于实现业务目标。而不是凭空给用户打了成百上千个标签,却没有实际效果。
1.2 协同推荐
协同推荐指电商平台中推荐系统的一种算法,利用某兴趣相投、拥有共同购物需求的群体喜好来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,例如淘宝的“猜你喜欢”。
在垂直应用领域,企业通常根据用户的偏好标签实现用户的兴趣扩散。协同推荐的算法分为两个方面:不同用户之间的关联度、用户和商品之间的关联度。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现在有U1、U2、U3这些用户数据,想要给第N个用户推荐一些合适的商品,这时候我们需要两部分的内容:
•不同用户之间的相似度
•不同用户和不同商品之间的关联度
协同推荐的基本逻辑如下:
•先通过用户标签找到和第N个用户相似的一批用户,即和第N个人打上相同标签的一批人;
•按照蓝色路径计算,U3、U1与Un的相似度分别是0.45和0.3;
•按照红色路径计算,U2、U1与Un的相似度分别是0.4和0.35;
•所有路径的相似度叠加之后,U1、U3、U2与Un的相似度分别是0.55、0.45和0.4;
•由此判定,U1和Un是最相像的。所以,可以把U1买过但是Un还没有买过的商品推荐给Un,Un可能会把它加入购物车。
当第N个用户进入电商平台中,就能通过两方面的计算结果,展示用户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商品。不难发现,协同推荐的关键是算法对用户的不同标签进行加权计算。
1.3 RTB广告
RTB(Real Time Bidding)广告,即“实时竞价”广告,其提升了网络广告投放的精准性,广告主要求获得可观的广告投入产出比,媒体平台则需要有足够的用户浏览量作为实现变现的前提。
RTB广告应用标签时描述的就是一个基本广告投放流程:从用户侧访问到媒体的流量侧,然后将广告主的预算发到广告平台上,最终完成广告投放。
上述三个主体在数据交易方面各有利益倾向:广告平台想要保证最大收益;广告主想要保证总体投入的ROI;流量平台想要保证自己的位置能产生足够的流量变现。
•广告主自己的DSP
通常,广告主会构建自己的DSP,即用于网络投放的数据平台,其中保存大量的用户标签。
•第三方DSP
有的广告主会对接第三方的DSP,作为自己数据的一个加值,加值自身所不具备的数据标签。
•免费产品盈利
很多产品可能是免费使用的,但其实本身他就是采集很多数据,再把这些数据加工成标签,再卖给一些广告平台,通过数据变现产生盈利,然后再去支撑前端免费的业务。
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只能通过“在合适的时间,在合适的广告位置,把合适的广告内容,曝光给合适的人”来实现——这就需要投放算法和构建完善的用户标签体系。
2
Second Point
用户画像的行业应用案例
行业应用案例之某银行
银行业是最早开始进行用户标签体系的行业之一,原因有三:一,银行拥有丰富且高质量的用户数据;二,银行在信用卡等业务版块有着非常强烈的营销需求;三,银行有充足的资金委托第三方公司为其进行用户标签体系的建设。
易观方舟服务的该银行,采用的数据包括行业资深行为数据、该银行内的储藏的数据,以及他们在第三方外部采买的一些数据,如征信的数据和运营商的数据,共同形成用户标签体系。
●系统定位
整合行内各渠道用户行为数据、数据仓库数据及行外第三方数据,挖掘用户潜在需求,形成用户画像;针对不同用户画像制定营销规则,将个性化营销策略推送到各电子渠道,支持未来互联网场景化营销。
●核心功能
我们依据实际应用场景,构建了以下核心功能:
○ 用户画像:基于用户交易记录和实时行为,形成个性化的客户标签,通过标签的组合,构建出客户的用户画像。
○ 个性化精准推荐:基于推荐算法和规则,通过引擎,实时生成个性化推荐建议。
○ 模型实验室: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。
○ 推荐效果评估:通过模型计算,评估推荐效果,识别推荐的有效性与否。
○ 权益投放策略管理:依据营销方案,结合产品、服务特征,实现个性化推荐线上权益的投放策略,及投放效果评估。
○ 广告投放策略管理:依据营销方案,结合渠道、内容特征,实现个性化推荐线上广告及投放效果评估。
● 解决方案
落实到解决方案层面,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:
a.构建基础性标签,依据客户浏览、购买、持有、赎回、续约等配置资产行为及对应的产品特征不同,分别统计每个理财有效客户在4类近20个产品上的年日均余额及资产占比,统计得出产品三性偏好基础标签。
b.商业建模,基于基础标签进行商业建模,形成流动性、安全性、收益性标签。流动性标签:产品流动性偏好、交易频次、特殊行为(提前赎回理财转让)等;风险性标签:产品风险性偏好、风险信用等;收益性标签:产品收益性偏好、持有时长等。
c.用户分群,按照用户每个标签的“高-中-低”结果进行分类,将客户分为27类,并制定对应的营销策略。
这是构建用户标签体系的基本思路,掌握其方法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。因为底层逻辑始终不变,会随环境变化只是数据的来源和标签体系的应用场景。
行业应用案例之某券商
我们在给某券商做用户标签体系项目的时候,根据客户属性、客户行为、客户价值,生成了14个一级标签;每个一级标签,下分为若干个二级、三级标签……这些标签的数据来源包括一方数据、埋码采集(BDI)数据和第三方数据。
以“网上开户上网特征”举例,基于该一级标签衍生出2个二级标签:“PC端开户上网特征”和“移动端开户上网特征”;每个二级标签继续衍生出上网时长、上网时段、上网频次、终端类型、操作系统、浏览器等三级标签……这类细致、精准的标签非常利于优化券商开户的用户体验。
因为券商的开户与APP注册不同,除了手机号、姓名之外,还要填写大量繁杂的个人信息。很多用户可能填一半的时候就填不下去了,线上客户流失率较高;这时需要利用到用户标签来筛查是哪些用户的流失率较高,他们使用的终端是什么、浏览器是什么、通常在什么时段开户、该时段的服务器是否稳定……我们可以对症下药,对其进行优化迭代,从而优化用户体验。
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,构建一个完整的用户标签体系是比较复杂的,完善的用户画像可能涉及到几百个标签的构建。
但即使面对一套庞大的标签体系建设,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,将场景切割成多个细分垂直的标签类目。
通常来说,构建完善的用户画像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完成,但构建的完成并不是标签体系的终点。用户标签体系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,需要企业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持续维护用户标签体系,使其能为我们的业务增长不断助力。
作者:易观方舟AnalysysData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APP干货铺子立场。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原文链接如下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OyHMzw5DAYxJqFUxOguQg
标签:
联系微信:18938040424
微 信 公 众 号
Copyright © 2015- APP干货铺子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7819号
您的报名信息已提交!
请等待工作人员的进一步通知
易观方舟AnalysysData · 2023-09-26
上文《还在面对海量数据做标签?一文带你梳理用户画像体系的科学逻辑》我们介绍了用户画像体系的生成逻辑,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用户画像的应用场景及典型案例。
1
First Point
用户画像的典型应用场景
1.1 个性化推荐
标签可以作为个性化推荐算法的一部分输入,用户标签体系可以在个性化推荐中起到关键作用。
以电商业务场景为例,我们可以将用户路径划分为6个环节:闲逛-搜索-比价-购买-晒单-分享。每个环节中推荐商品的策略都有所不同,需要有用户标签才能实现推荐信息精准触达目标用户。
闲逛,根据用户全网购物偏好标签,为其推荐符合与其偏好一致的跨品类热门商品。
搜索,根据用户在列表页的点击行为、搜索商品的关键词,结合全网购物偏好,为用户生成个性化排序列表页中的商品。
比价,所对比的商品特征和全网购物偏好,推荐用户最有可能购买的商品。
购买,结合用户购物车中的商品,推荐跨品类搭配商品或相关优惠套装。
晒单,晒单后,根据全网购物偏好,结合会员积分和优惠券进行个性化推荐。
分享,快消品,根据复购周期推荐同类商品;耐用品,根据购物偏好推荐关联商品。
整个路径可以描述从用户没有明确的购买需求,到查看相关信息确认购买目标,再通过不同商品的价格对比制定购买决策,获得优惠信息产生加购或者直接购买行为,最后实现用户晒单等分享行为。
业务导向的用户标签体系是自下而上进行构建的,要求企业能从整体出发判断用户当前所处的场景,再设置对应的业务目标,进而确定为了达成业务目标所需要的标签,再去反推该标签是通过何种算法和规则生成的,最后再去反推标签最底层的元数据是什么。
这样基于业务需求或者实际产品来构建的标签体系,更有助于实现业务目标。而不是凭空给用户打了成百上千个标签,却没有实际效果。
1.2 协同推荐
协同推荐指电商平台中推荐系统的一种算法,利用某兴趣相投、拥有共同购物需求的群体喜好来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,例如淘宝的“猜你喜欢”。
在垂直应用领域,企业通常根据用户的偏好标签实现用户的兴趣扩散。协同推荐的算法分为两个方面:不同用户之间的关联度、用户和商品之间的关联度。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现在有U1、U2、U3这些用户数据,想要给第N个用户推荐一些合适的商品,这时候我们需要两部分的内容:
•不同用户之间的相似度
•不同用户和不同商品之间的关联度
协同推荐的基本逻辑如下:
•先通过用户标签找到和第N个用户相似的一批用户,即和第N个人打上相同标签的一批人;
•按照蓝色路径计算,U3、U1与Un的相似度分别是0.45和0.3;
•按照红色路径计算,U2、U1与Un的相似度分别是0.4和0.35;
•所有路径的相似度叠加之后,U1、U3、U2与Un的相似度分别是0.55、0.45和0.4;
•由此判定,U1和Un是最相像的。所以,可以把U1买过但是Un还没有买过的商品推荐给Un,Un可能会把它加入购物车。
当第N个用户进入电商平台中,就能通过两方面的计算结果,展示用户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商品。不难发现,协同推荐的关键是算法对用户的不同标签进行加权计算。
1.3 RTB广告
RTB(Real Time Bidding)广告,即“实时竞价”广告,其提升了网络广告投放的精准性,广告主要求获得可观的广告投入产出比,媒体平台则需要有足够的用户浏览量作为实现变现的前提。
RTB广告应用标签时描述的就是一个基本广告投放流程:从用户侧访问到媒体的流量侧,然后将广告主的预算发到广告平台上,最终完成广告投放。
上述三个主体在数据交易方面各有利益倾向:广告平台想要保证最大收益;广告主想要保证总体投入的ROI;流量平台想要保证自己的位置能产生足够的流量变现。
•广告主自己的DSP
通常,广告主会构建自己的DSP,即用于网络投放的数据平台,其中保存大量的用户标签。
•第三方DSP
有的广告主会对接第三方的DSP,作为自己数据的一个加值,加值自身所不具备的数据标签。
•免费产品盈利
很多产品可能是免费使用的,但其实本身他就是采集很多数据,再把这些数据加工成标签,再卖给一些广告平台,通过数据变现产生盈利,然后再去支撑前端免费的业务。
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只能通过“在合适的时间,在合适的广告位置,把合适的广告内容,曝光给合适的人”来实现——这就需要投放算法和构建完善的用户标签体系。
2
Second Point
用户画像的行业应用案例
行业应用案例之某银行
银行业是最早开始进行用户标签体系的行业之一,原因有三:一,银行拥有丰富且高质量的用户数据;二,银行在信用卡等业务版块有着非常强烈的营销需求;三,银行有充足的资金委托第三方公司为其进行用户标签体系的建设。
易观方舟服务的该银行,采用的数据包括行业资深行为数据、该银行内的储藏的数据,以及他们在第三方外部采买的一些数据,如征信的数据和运营商的数据,共同形成用户标签体系。
●系统定位
整合行内各渠道用户行为数据、数据仓库数据及行外第三方数据,挖掘用户潜在需求,形成用户画像;针对不同用户画像制定营销规则,将个性化营销策略推送到各电子渠道,支持未来互联网场景化营销。
●核心功能
我们依据实际应用场景,构建了以下核心功能:
○ 用户画像:基于用户交易记录和实时行为,形成个性化的客户标签,通过标签的组合,构建出客户的用户画像。
○ 个性化精准推荐:基于推荐算法和规则,通过引擎,实时生成个性化推荐建议。
○ 模型实验室: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。
○ 推荐效果评估:通过模型计算,评估推荐效果,识别推荐的有效性与否。
○ 权益投放策略管理:依据营销方案,结合产品、服务特征,实现个性化推荐线上权益的投放策略,及投放效果评估。
○ 广告投放策略管理:依据营销方案,结合渠道、内容特征,实现个性化推荐线上广告及投放效果评估。
● 解决方案
落实到解决方案层面,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:
a.构建基础性标签,依据客户浏览、购买、持有、赎回、续约等配置资产行为及对应的产品特征不同,分别统计每个理财有效客户在4类近20个产品上的年日均余额及资产占比,统计得出产品三性偏好基础标签。
b.商业建模,基于基础标签进行商业建模,形成流动性、安全性、收益性标签。流动性标签:产品流动性偏好、交易频次、特殊行为(提前赎回理财转让)等;风险性标签:产品风险性偏好、风险信用等;收益性标签:产品收益性偏好、持有时长等。
c.用户分群,按照用户每个标签的“高-中-低”结果进行分类,将客户分为27类,并制定对应的营销策略。
这是构建用户标签体系的基本思路,掌握其方法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。因为底层逻辑始终不变,会随环境变化只是数据的来源和标签体系的应用场景。
行业应用案例之某券商
我们在给某券商做用户标签体系项目的时候,根据客户属性、客户行为、客户价值,生成了14个一级标签;每个一级标签,下分为若干个二级、三级标签……这些标签的数据来源包括一方数据、埋码采集(BDI)数据和第三方数据。
以“网上开户上网特征”举例,基于该一级标签衍生出2个二级标签:“PC端开户上网特征”和“移动端开户上网特征”;每个二级标签继续衍生出上网时长、上网时段、上网频次、终端类型、操作系统、浏览器等三级标签……这类细致、精准的标签非常利于优化券商开户的用户体验。
因为券商的开户与APP注册不同,除了手机号、姓名之外,还要填写大量繁杂的个人信息。很多用户可能填一半的时候就填不下去了,线上客户流失率较高;这时需要利用到用户标签来筛查是哪些用户的流失率较高,他们使用的终端是什么、浏览器是什么、通常在什么时段开户、该时段的服务器是否稳定……我们可以对症下药,对其进行优化迭代,从而优化用户体验。
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,构建一个完整的用户标签体系是比较复杂的,完善的用户画像可能涉及到几百个标签的构建。
但即使面对一套庞大的标签体系建设,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,将场景切割成多个细分垂直的标签类目。
通常来说,构建完善的用户画像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完成,但构建的完成并不是标签体系的终点。用户标签体系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,需要企业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持续维护用户标签体系,使其能为我们的业务增长不断助力。
作者:易观方舟AnalysysData
本文经授权发布,不代表APP干货铺子立场。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
原文链接如下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OyHMzw5DAYxJqFUxOguQg
标签:
联系微信:18938040424
您的报名信息已提交!请等待工作人员的进一步通知
您的报名信息已提交!
请等待工作人员的进一步通知